黄芪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陇药说黄芪药用传承篇
TUhjnbcbe - 2023/8/9 21:07:00

黄芪

药用传承篇

·黄芪的药用历史·

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解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名医别录》记载“生蜀郡(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州、雅州),山谷,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南),汉中(今陕西南郑)。二月、十月采,阴干”。

《本草经集注》记载:“第一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洮阳(今甘肃临潭)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今四川松潘)、宕昌(今甘肃岷县指南)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今四川茂汶西北部)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

唐代的《新修本草》载:“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甘肃、四川、陕西边界地区)者亦佳”。宋代的《本草图经》载:“今河东(山西境内)陕西州郡多有之”。

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载:“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明代的《本草蒙筌》载:“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救荒本草》和《本草纲目》均对黄芪的形态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者最佳”。清代《无误蒙药鉴》载:“萨日得马有白、黄、红、蓝、紫、黑、幼、麝、有毒等九种”。

综上,有关黄芪的产地、品质、原植物、药材性状等记述可知,古代黄芪入药品种各异,产地不定,唐代以前以西北地区为主产,特别是甘肃产的黄芪为道地药材,宋代以后以山西出产为最佳,到清代,除山西以外,内蒙黄芪又开始作为道地药材使用。但确定的是,我国古代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甘肃、四川向宁夏、陕西、山西、内蒙过渡的情况。

综合有关黄芪的产地和形态的考证,并参考《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宪州黄芪的附图,普遍认为古代正品黄芪以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芪为主,这与现代药用黄芪相吻合。

·黄芪的药用品名·

黄芪又名黄耆、戴椹(《神农本草经》),戴糁、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名医别录》),王孙(《药性论》),白药绵(侯宁极《药膳》),羊肉(《日华子诸家本草》),绵黄耆(《本草图经》),绵耆(《本草蒙荃》),绵芪(《药品化义》),箭芪(刘仁廉《医学集成》),萨日得马(《无误蒙药鉴》),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绵黄芪(《全国中草药汇编》)。

·黄芪的性味归经·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等。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陇药说黄芪药用传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