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我们的体质出现了偏颇,我们基本上就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体态表现等方面,看出大概端倪来。就如同养生谚语所说的那般:“湿重鞋跟偏,火大腰带短,阴虚枕头潮,阳亏床不暖”。
首先来看看第一句:湿重鞋跟偏
我们在站立或是行走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面的摩擦等。那么鞋底被磨损或是磨偏就在所难免了。若是在短时间内,鞋底就被明显地磨偏的人,这就需要要考虑体内是否为“湿气重”的这一问题了。
虽然,湿气对我们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就比如说,皮肤油、脸上长痘、头发油、便溏、多痰等。但是,就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来看,湿气最为明显的副作用就是令身体沉重。尤其是四肢特别地沉重。就比如说,有些身形较为肥胖的人,几乎整天不怎么爱动弹。而这些,基本都是湿气重浊,趋下,令身体沉重的表现。所以,当这些人在行走时,腿就会下意识地抬不高,而这样就加剧了鞋跟的摩擦。
而湿气在我们体内,就会影响到我们的代谢情况。因此,就有这样一种说法,鞋跟偏得厉害的人,一般血脂也会比较高。
因此,体内湿气重,我们在日常就需要多运动。因为运动是排除湿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日常还应该适当地摄入豆类。因为豆类,大部分都有健脾除湿的作用,就比如说说白扁豆等。
句:火大腰带短
这就是说,容易上火的人,体形都相对比较消瘦。此外,在我之前的内容里,还提到过一句话。那就是“胖人多湿,瘦人多火”。因为体内的火热之性,会使得我们的代谢旺盛。就比如说那些胃阴不足的人,胃里有着虚火的存在,就特别容易饿。与此同时,由于基础代谢比较旺盛,身体就比较消瘦。所以才说,容易上火的人,形体往往都比较瘦。
而上述所提到的上火,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比如说小便偏黄、大便干燥、心烦易怒、心胸发热,手脚心也容易发热、难眠、口舌容易生疮、性格偏于急躁或是亢奋等。这样的人,形体一般都比较瘦。
因此,对于爱上火的人来说。不同部位的火,就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应对。
①心火旺盛,可以用莲子心泡水代茶饮。
②胃火旺盛,可以用北沙参泡水代茶饮。
③肝火旺盛,可以用决明子泡水代茶饮。
与此同时,还应该多休息,多饮水,少吃辣,少着急。
第三句:阴虚枕头潮
这就是说,存在阴虚体质偏颇的人,很容易盗汗。所以在醒来后,会发现枕头、被子特别地潮湿。
在古人看来,“阳加于阴,谓之汗”。因为津液在体内,属阴。而阴虚的人,无法制衡体内的阳热之性,所以就会有虚热的产生。而虚热蒸腾津液,就会化汗而出。此外,在夜间,体表卫气会更少,腠理就容易松懈,因此就更容易出汗。而这就是盗汗的基本原因。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阴虚不等同于盗汗。只能说盗汗和阴虚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在此时,我们就需要滋阴固表了。就比如《牡蛎散》,组方以黄芪,黄麻根,牡蛎,研粗末,再加入浮小麦来固表、滋阴、止汗。
第四句:阳亏床不暖
这就是说,有阳虚的人,被窝是冰凉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暖热。因为阳虚,身体不得温煦。
这里的阳虚,主要指的就是身体的温煦、振奋、推动、向上等作用明显减弱。因此,阳虚的人,就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无精打采。也就是说,阳虚的人,身体会出现一派“寒象”。
要如何应对?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考虑揉按、命门穴、肾俞穴、关元穴、和足三里,来培补脾肾之阳。
②当然,温阳、升阳,还可以借鉴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一则简单易操作的外用补阳验方。
原方为:用七八颗花椒、一颗干桂圆肉,再加一点艾绒,全部打碎混合,用手捏成小药丸,睡前放在肚脐里,天起床时,再将其揭掉就行了。
连续用几晚,就停两晚,再继续贴,一般用一周就有明显好转,再巩固一段时间,脾胃问题就会有所改善。
这个方法有什么用?
这是由于肚脐的位置比较特殊,是神阙穴的所在之地。而神阙穴则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与多条经络相交。因此,药物能更好地吸收。
而方中所用的花椒,能驱寒止痛;桂圆肉则可以补血安神;而艾绒则是纯阳之性,可温阳散寒,还可以引火归元。
加入酸枣仁,其目的在于养血安神;
加入枸杞子,其目的在于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此外,组方的亮点则在于,所用材料都相对容易获取。而且,所用之物基本都是阳热之性的,能很好地温阳、化湿,还能除寒。再贴于肚脐让之吸收,这就好比在中焦脾胃的阴寒之下,放了一簇火源,慢慢地将寒邪和水湿温散掉,同时还能升发阳气、滋肾阴。
用法也很是简单,只需要在睡觉前贴于肚脐处,天亮时取下即可。若是实在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也可直接使用成品的肚脐贴。
总的来说,“湿重鞋跟偏,火大腰带短,阴虚枕头潮,阳亏床不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