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古人用药,还真的是各有各的道。就比如说黄芪这味药,古往今来,很多名医都善于使用它,而且也有一些医生将它用到了新高度。比如古代的许胤宗,当时的陈国柳太后突发中风,口噤不能言语,也不能服药,许胤宗发明了用黄芪煎汤放在病床下,药气如烟雾一般熏蒸,结果当晚太后就能说话了。
当代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也爱用黄芪,尤其是用黄芪一味既能升血压、又能降血压,堪称奇妙。只不过是剂量的变化,就有如此的双向作用,让人们感叹不已。
而清代名医王清任更是将黄芪用到了极致。人们对黄芪的最大用量,估计都停留在“四两黄芪为主药”这句话上,殊不知,王清任用黄芪的最大剂量并不是四两,而是八两,也就是现代的半斤。清代的剂量,八两就是现代的半斤,俗话“半斤八两”就是这个意思。
王清任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剂量的黄芪呢?究竟是干什么的?又是出自何方?据《医林改错》记载,黄芪桃红汤的黄芪剂量用到了八两,主要是用于治疗女人产后中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等证。
那么,这个黄芪桃红汤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全方仅仅三味药,由“黄芪(生)八两,桃仁(研)三钱,红花二钱”三味药组成的。也许很多人会以为,治疗这么危重的病情,不开一大堆药都对不住这病,实际上,一名真正的中医,是不会拘泥于药的味数多少的,而是根据病情需要,要几味用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