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方六经辨治痹证体会
TUhjnbcbe - 2022/6/28 13:49:00

姓名:杨赞海

单位:医院

简介: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四期学员

当今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电子产品繁多,长期低头弯腰久坐,运动减少,追求时尚,穿着显露,贪凉受寒,久吹空调,导致大量颈椎、腰椎及关节等疾病高发,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虽目前治疗方案也繁多,但经方集简便验廉和药简效宏于一体,是我们提升疗效的不错选择,笔者近十年来通过学习胡冯经方体系,对痹证的认识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及体会,现分享如下:

一、痹证的概念及六经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现代疾病中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疏松、增生性骨关节病、椎间盘病变等均属痹证范畴。

胡希恕先生倡导的六经辨证体系,认为六经来自八纲,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以正邪斗争的动态症状反应分类,由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的阴、阳统一为坐标,即表的阳证为太阳病,表的阴证为少阴病,里的阳证为阳明病,里的阴证为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为厥阴病,即无论何种症状反应,在病位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性不出于阴和阳,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加上病情的寒热虚实,也即八纲的体现。

据此,若病邪集中反应于表,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现象,病性为阳(太过),则为太阳病;病性为阴(不及),则为少阴病。若病邪集中反应于里,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现象,病性为阳(太过),则为阳明病;病性为阴(不及),则为太阴病。若病邪集中反应于半表半里,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通过呼吸、大小便、出汗以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现象,病性为阳(太过),则为少阳病;病性为阴(不及),则为厥阴病。

二、经方对痹证的认识:

经方认识的痹证,与表证、湿邪关系最为密切。急性期,多表现为表的阳证即太阳病,而患者在找中医看时,大多已过了急性发作期,很多都是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病史,此时患者的机体往往呈现出衰退、抑制、虚弱等阴性(不及)的症状反应。因此,痹证在中医临床中更多见到的是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的表阴证,即少阴病(证)。故胡希恕先生提出“痹证多在少阴”的论断。

《金匮·痉湿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又见于《金匮·水气病》

《外台》附方:

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据上述条文,胡希恕先生概括了湿痹的主要病机及方证,在表阳证为太阳病夹湿,即太阳太阴合病或兼阳明,寒湿在表者麻黄加术汤证,湿热在表者麻杏薏甘汤证,还有表虚湿胜,以汗出恶风为明显特征的防己黄芪汤证,从以上方证可以反推出药证:寒湿在表用白术;湿热用薏仁;汗出恶风用黄芪。

《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金匮·中风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据上述条文,胡希恕先生概括了寒痹的主要病机及方证,在表阴证即少阴病为主,兼有水饮或太阴表现,即少阴太阴合病或兼阳明者,少阴病是邪陷于表阴证,故在解表的同时必需加予强壮性的附片,湿邪较胜时加用白术以祛湿,根据以上条文,胡老在治疗痹证时,常使用桂枝汤或葛根汤加术附,阴性的大便干燥重用生白术,肿胀兼虚热者加知母。

当然,痹证病位不单纯在表,六经均可见,只是以表证为最多见。如《伤寒论》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为少阳太阳合病;《金匮·疟病》: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此为太阳阳明合病……

三、痹证的常见六经及方证:

1、太阳病:多表现为疾病初起,以身体肌肉关节项背等疼痛为主,同时可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脉浮等症。如麻黄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

2、太阳太阴合病:多表现为疾病初起,以身体肌肉关节项背酸沉痛为主,可见恶寒发热,局部肿胀疼痛,舌苔腻或润滑,脉浮或沉或紧或弦等。如麻黄加术汤、葛根加术汤、桂枝新加汤、当归四逆汤、防己黄芪汤等。

3、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在太阳太阴合病的基础上,出现有口干、汗出、苔黄、脉数等症。如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越婢加术汤等。

4、太阳阳明合病:疾病初起多见,关节红肿热痛,汗出口渴,舌红苔干燥,脉数。如白虎加桂枝汤、越婢汤、栝楼桂枝汤等。

5、太阳少阳合病: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口苦咽干,脉浮缓或弦细等。如柴胡桂枝汤等。

6、少阳阳明合病夹瘀:可表现在疾病的全阶段,以身体肌肉关节项背等疼痛,口苦口干,胸胁满,急躁易怒,怕热多汗,大便干,睡眠差,舌质暗红少苔或黄厚苔,舌下脉络显露,脉有力等症。如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等。

7、少阴病:见于太阳病,而出现了机能沉衰,脉微细。如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乌头汤等。

8、少阴太阴合病:见于少阴病兼有水饮。如桂枝加术附汤、葛根加术附汤、甘草附子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9、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见于少阴太阴合病兼有里热,可见口干、盗汗、关节肿痛灼热等症。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二加龙牡加苓术汤、越婢加术附汤等。

10、太阴病:可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腰中冷,脉沉等症。如附子汤、甘姜苓术汤等。

11、厥阴太阴合病:多见于疾病后期,以隐痛为主,见口苦咽干、心下微结、四肢厥冷,头晕心悸、眠差多梦等上热下寒,血虚水盛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等。

四、相关药证

1、附片:治痹证之要药,有强壮机能,散寒止痛之功。《本经》记载:主治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白术:治湿痹之主药,治疗湿停体表之肿痛效果明显。《本经》记载:主治风寒湿痹。

3、麻黄:发汗散寒止痛。《本经》记载: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4、桂枝:温经通络止痛。《本经》记载:利关节。又菌桂:为诸药先聘通使。

5、知母:消肿祛水,兼除虚热。《本经》记载:主治肢体浮肿,下水。

6、薏苡仁:清热利湿。《本经》记载: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

7、大黄:祛瘀通络,单侧疼痛时加用效佳。《本经》记载:主下瘀血。血闭。破癥瘕。推陈致新。

8、细辛:祛寒除湿止痛。《本经》记载:主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五、病案举例:

1、吴某,女,58岁,病案号。初诊日期年4月28日。(胡希恕医案)

主诉:腰髋肩背酸痛2年多,常有胸闷、心悸、自汗、盗汗、眠差易醒、头晕、膝酸乏力,舌苔白,舌质暗,脉沉弦细。

六经辨证:厥阴病血虚水盛。

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柴胡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茯苓四钱,黄芩三钱,天花粉四钱,生牡蛎五钱,干姜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苍术四钱,泽泻五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胸闷心悸、乏力好转。上方加酸枣仁五钱,防己五钱,继服六剂,自汗盗汗睡眠好转。继续加减服用一月余,诸症已。

按:患者自汗,盗汗,分析为上热,腰髋肩背酸,膝酸分析为有水盛,胸闷,心悸,头晕,为水饮上冲所致,眠差易醒,舌质暗,为血虚血瘀,整体呈现为不及之势,虽下寒不明显,但有上热加上机体的不及,故辨六经为厥阴病血虚水盛,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二诊时加上酸枣仁养血安神敛汗,加防己增强祛湿蠲痹作用。酸枣仁用于血虚兼有热的不眠者效佳。

2.廖某某,女,57岁。??初诊:年10月11日。

主诉:??双膝、踝关节肿痛20余天。

现病史:20余天前因劳动后出现双膝关节肿痛,当时未重视,后逐渐加重,并出现双踝关节肿痛,医院诊治,MR检查示:右膝关节退行性变;右胫骨后缘游漓骨片;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变性;右膝关节积液,膝部软组织肿胀。医生当时建议膝关节置换,病人畏惧手术,经朋友介绍就诊。

刻下:??双膝、踝关节肿痛,灼热,着地则痛剧,行走不便,口中和,纳可,无腹胀,大便调,小便可,夜尿2、3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紧。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证属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独活方证。

处方:桂枝12g,白芍10g,知母15g,麻黄6g,苍术20g,防风10g,炙甘草6g,生姜10g,淡附片15g,独活10g。7剂。

二诊:??年10月18日。

??

诸关节肿痛减,仅左膝关节仍肿痛,灼热,行走还有点不便,口中和,纳可,大便时干,每日1次,夜尿2、3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紧。予前方增知母至18克,加防己10克、白术30克以加强祛湿效果。

三诊:??年10月25日

??踝关节肿痛已,膝关节痛减九成,行走可,口中和,纳可,大便调,夜尿减至1-2次,眠可,舌淡苔薄白,脉紧。

继守上方7剂以巩固。

结果:年10月31日给我介绍病人来时反馈已基本痊愈,故介绍同村患者来诊。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医院要求膝关节置换,用经方治疗三诊已痊愈,充分说明了经方在治疗痹证中的优势。双膝、踝关节肿痛,关节腔积液,夜尿2-3次,为有水饮,灼热,为饮停化热,整体表现为不及,故六经辨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独活,二诊关节痛减轻,仍肿胀,灼热,加大知母消肿清虚热,加防己、白术增强祛水除痹作用,方证对应,故三诊效果非常明显,巩固1周而痊愈。

3、朱某某,男,43岁。

初诊:年6月8日。

主诉:腰痛2月。曾自贴膏药,服六味地黄丸、壮腰健肾丸等无效。有胃病史,吃粉干及空心粉后会胃胀不适。

刻下:腰痛,左侧腰部按之酸痛,出汗不多,无乏力,性功能差,无头晕耳鸣,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可,舌淡苔薄白,脉浮小紧。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证属葛根汤加术附方证。

处方: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15g,苍术15g,附片15g,生姜15g。10付。

结果:年7月12日服药后腰未再痛了,且性功能也好转。

按:本案患者从事重体力工作,长期腰部用力,有腰肌劳损表现,刻下腰痛,左侧按之酸痛,出汗不多,机体有欲借汗出而不得解除之表证,据《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符合葛根汤方证,酸痛多为有湿邪,性功能差提示有机能沉衰,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合病,方证为葛根汤加术附方证,方证对应,不仅腰痛治愈,性功能也得到改善。

4.许某某,男,43岁。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突发右膝关节剧痛半天。

既往:多年前膝关节受寒后,入冬则易发为红肿热痛,影响行走。西医检查见滑膜炎,膝关节积液,尿酸长期升高,消炎镇痛药可缓解。

刻下:今天早起右膝关节疼痛,微红热,肿不甚,上午因业务需要外出,至中午加剧,走路极不方便,故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六经辨治痹证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