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第十版《方剂学》撰写,是标准化的用法,多个方其实可以用在别处,不应拘泥,解方用的是普遍教授的脏腑用药,偶尔夹杂性味法。药物有时不能全部概括,解方时多采用在特定方剂中发挥的作用,或者作者大概想要发挥的作用。用法在原文的基础上尽量简单描述。
温中祛寒:
①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小儿慢惊—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理中丸(原书剂量相等,45g)
干姜(君)—温中祛寒人参(臣)—补气健脾
白术(佐)—健脾燥湿炙甘草(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在《金要要略》中作汤,称“人参汤”。若以汤服后,当“饮热粥”,温覆“勿发揭衣被”;若以丸,捣筛,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温补健和。
②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建中汤
饴糖(君,g)—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桂枝(臣,去皮,45g)+白芍(臣,90g)—温阳益阴缓急
炙甘草(佐使,30g)—益气和中,缓急,调和,助君臣化阴阳
生姜(佐使,切,45g)+大枣(佐使,擘,十二枚)—升腾脾胃,调和营卫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水煎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ml),日三服。
③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
吴茱萸(君,洗,50g)+生姜(臣,切,90g)—温降逐三阴经之阴寒气逆
人参(佐,45g)+大枣(佐,擘,十二枚)—益气和中
水煎服。
回阳救逆:
①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太阳病亡阳证—回阳救逆—四逆汤
附子(君,生用,去皮,破八片,15g)+干姜(臣,22.5g)—温脾、命门之阳,回阳救逆
炙甘草(佐,30g)—益气补中,解生附毒,缓峻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20-30g),干姜三两(45g)。
温经散寒:
①血虚寒厥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
当归(君,45g)+芍药(臣,45g)—养血活血
桂枝(君,去皮,45g)+细辛(臣,45g)—温经散寒
通草(佐,30g)—通行血脉
炙甘草(佐使,30g)+大枣(佐使,擘,二十五枚)—益气健牌,助桂辛通阳,归芍补血
“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
水煎服。
②血痹—益气温经,和血通痹—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君,45g)—益气温阳桂枝(臣,45g)+芍药(臣,45g)—温阳益阴,调和营卫
生姜(佐使,90g)+大枣(佐使,十二枚)—升腾脾胃,调和营卫
“营气虚,则不仁”。桂枝汤去炙甘草,倍生姜,加黄芪。
水煎服。
③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温补肝肾,行气止痛—暖肝煎
肉桂(君,3-6g)+小茴香(君,6g)—温肾暖肝散寒
当归(臣,6-9g)+枸杞子(臣,9g)—养阴血益肝肾
乌药(臣,6g)+沉香(臣,或木香亦可,3g)—行气止阴寒痛
茯苓(佐,6g)—渗湿健脾生姜(佐,三五片)—散寒暖胃
“此治阴寒疝气之方”。
加生姜三五片,食远(离正常进食时间较远时服药)温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