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疮疡时,医生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伤口久久不愈合,因为这意味着机体没有足够的气血来弥补这块缺损,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疮疡就始终存在,对于身体而言如同夜不闭户、城门失手,易引发变证。
古代中医外科正宗派的创始人陈实功利用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形成的经验和中医理法方药,形成了一个可托毒溃脓的千古名方——透脓散,主治恰是正虚不能托毒而出、内已成脓、外不易溃破而漫肿无头的痈疽病证。其方组成转换为现代剂量大约是:黄芪12g,山甲炒末3g,川芎9g,当归6g,皂角刺4.5g,历代中医人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临床工作中以透脓散为基础又随证加减。那黄芪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可以看到,黄芪的用量是的,因为针对的病证之本在于气血不足,是造成毒陷脓成不出之标的根本原因,所以要用生黄芪来益气,气生则血渐,再者生黄芪本就有托毒外出之功(炙黄芪无托毒之力),故可标本兼顾。当归助黄芪共生气血而和血补血;川芎活血化瘀,瘀血去而新血生。穿山甲走窜经络祛瘀活血,畅通经气运转周身;皂角刺通经消溃且药势向上、向外,合诸药直达病所去腐生新。要注意的是,由于穿山甲属于活血药,孕妇不宜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穿山甲作为保护动物,现已禁止捕猎。也正是因此穿山甲的价格十分昂贵,多数都研末成粉被称为“甲珠粉”用于冲服而非煎煮,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此外,现在临床上许多医家也都尽量选择替代药物如地龙、皂角刺等,限度的减少穿山甲的临床使用,以期更好地保护穿山甲。不光古代医家利用这奇妙的配伍治疗气血不足之人的疮疡类疾病,现代医家绪前也曾以透脓散为基础加减治疗骨髓炎取得好疗效,就算是现代疾病也可以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来认识和诊疗。我们还可以向过去的历史里学习到很多啊,希望将来能够不辜负他们的心意,力求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