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芪,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很多普通百姓也能讲出它的一两个功能,常吃中药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作为“黄家军”中的绝对主力,黄芪不仅以其卓越的功能而深受中医大夫的青睐,更因其满意的疗效而备受脾虚患者的瞩目。
黄芪,原作黄耆。李时珍的释名是颇有道理的:“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或作著者非矣,著乃著龟之著,音尸。
从历代本草记载来看,黄芪的品种也很复杂,是一味多来源的名药。李时珍引苏颂《本草图经》指出:“然有数种,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耆。”目前药典规定黄芪的来源有二:一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另一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均以地下根人药用。现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绵黄民之名,最早出自(本草图经》:“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苏颂谓因其外皮绵软而得此名。而南宋时的陈承则提出了产地说:“黄芪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芪,非谓其柔韧如绵也。今图经所绘宪州者,地与绵上相邻也。”绵字代表了产地“绵上”。究竟是谁说得对,如今已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都不会忘记“绵黄芪”三字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关于黄芪的植物形态和药材特征,李时珍这样写道:“黄芪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籍者为良。”用槐叶、蒺藜叶作为比照,可见李时珍对黄芪叶子的观察还是比较细致的。
从陶弘景到苏敬,从张元素到李东垣、王好古,从朱震亨到汪机、陈嘉谟,历代医家对黄芪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他们的一番高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发明”中均作了引录。譬如引张元素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曰: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引王好古曰:“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若论说理最透彻者,则非李东垣莫属:“(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腾理而司开阖。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芪则益气也。又黄民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媵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据现代研究,黄芪主要含有苷类、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及消除肾炎尿蛋白等作用。此外,黄芪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血小板黏附力,减少血栓形成;黄芪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增长旺盛,寿命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