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吉林、宁夏、陕西、青海等省区。
一、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怕热,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要求年平均温度2~8℃,全年无霜期~天,日均温≥5℃的时间为~天,≥10℃的时间为~天。黄芪幼根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功能强,1~2年生幼根在土壤水分多时能良好生长。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老根的贮藏功能增强,须根着生位置下移,主根变大,不耐积水,如果水分过多,则易发生烂根。黄芪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但土壤质地和土层厚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土壤过黏,根系生长缓慢,主根短,分枝多,常畸形;土壤砂性过大,根部木质化程度大,粉质少;土层薄,主根短,分枝多,呈鸡爪形,质量差;深厚冲积土中黄芪根垂直生长,长可达1m以上,须根少,俗称“鞭竿芪”,其品质好,产量高。以pH值为7~8的沙壤土或冲积土为佳。
黄芪的种子为半卵圆形,千粒重7.05g左右。黄芪种子硬实,一般硬实率在40%~80%,种皮透水性差。在正常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有70%~80%的种子不能萌发,影响了自然繁殖。黄芪种子的硬实率与种子的成熟度有关,成熟度越高硬实率也越高。生产上,一般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以提高发芽率。黄芪种子吸水膨胀后,在地温5~8℃时即可萌发,以25℃时发芽最快,仅需3~4天。
二、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沙壤土;山区选择土层深厚、排水好、背风向阳的山坡或荒地种植。土壤瘠薄、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低洼易涝,均不宜种植黄芪。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深翻30~45cm,结合翻地施基肥,亩施充分腐熟符合无害化卫生标准的农家肥~kg,过磷酸钙25~30kg;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然后耙细整平,作畦或垄,一般垄宽40~45cm,垄高20cm,排水好的地方可做成宽1.2~1.5m的宽畦。
(二)繁殖方法
黄芪繁殖可用种子直播和育苗移栽的方法。直播的黄芪根条长,质量好,但采收时费工;育苗移栽的黄芪保苗率高,产量高,但分叉多,外观质量差。
1.留种及采种
秋季收获时,选植株健壮、主根肥大粗长、侧根少、当年不开花的根留作种苗,挖起根部,剪去根下部,从芦头下留10cm长的根。栽植于施足基肥的畦田中,株行距25cm×40cm,开沟深度20cm,将种根垂直放于沟内,芽头朝上,芦头顶离地面2~3cm,覆土盖住芦头顶1cm厚,压实,顺沟浇水,再覆土10cm左右,以利防寒保墒,早春解冻后,扒去防寒土。7~9月开花结籽,待种子变为褐色时采摘荚果,随熟随摘。晒干脱粒,去除杂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备用。
2.种子处理
黄芪种子具有硬实特性,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常用下列方法。
(1)沸水催芽: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再浸泡2小时,然后把水倒出,种子加麻袋等物闷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
(2)细沙擦伤:在种子中掺入细沙揉搓摩擦种皮,使种皮有轻微磨损,以利于吸水,能大大提高发芽率,处理后的种子置于30~50℃温水中浸泡3~4小时,待吸水膨胀后播种。一般此方法常用。
(3)硫酸处理: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于流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播种。
3.种子直播
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春播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般地温达到5~8℃时即可播种。夏播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播于10月下旬至地冻前10天左右进行播种较好。
播种方法主要采用条播和穴播。条播按20~30cm行距,开3cm深的浅沟,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2cm,每亩播种量2~2.5kg。播种后当气温达到14~15℃,湿度适宜,10天左右大部分即可出苗。穴播在垄上20~25cm距离开穴,每穴点4~5粒种子,覆土3cm厚,每亩播种量约1kg。
4.育苗移栽
选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疏松的沙壤土,要求土层深度40cm以上。在春夏季育苗,可采用撒播或条播。撒播直接将种子撒在平畦内,覆土2cm,每亩用种子量7kg,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清除杂草;条播按行距15~20cm播种,每亩用种量5kg左右。可在秋季取苗贮藏到次年春季移栽,或在田间越冬,次年春季边挖边移栽。起苗时应深挖,严防损伤根皮或折断苗根。一般米用斜栽,株行距15cm×30cm,选择直而健康无病、无损伤的根条,栽后压实浇水,或趁雨天移栽,利于成活。
(三)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补苗
无论是直播或育苗一般于苗高6~10cm时进行间苗。当苗高15~20cm时,按株距20~30cm定苗。如遇缺苗,应带土补植。
2.松土除草
苗出齐后即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此时幼苗小根浅,以浅除为主,以后每年于生长期视土壤板结情况和杂草长势进行松土除草,一般进行2~3次即可。
3.追肥
定苗后,为加速苗的生长,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要追施氮肥和磷肥,一般每亩追施硫酸铵15~20kg、硫酸钾7~8kg、过磷酸钙10kg。花期每亩追施过磷酸钙5~10kg、氮肥7~10kg,促进结实和种熟。在土壤肥沃的地区,尽量少施化肥。施肥时在两株之间刨坑施入,施后覆土盖严。
4.排灌
黄芪“喜水又怕水”,管理中要注意灌水和排水。在种子发芽期和开花结荚期有两次需水高峰,幼苗期灌水应少量多次;开花结荚期可视降雨情况适量浇水。在雨季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地块,应及时排水,以防烂根。
5.打顶
为了控制地上部分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除留种田以外,于7月末以前进行打顶,割掉地上部分的1/4,用以控制植株高度,这样有利于黄芪根系生长,提高产量。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病害
(1)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炎热干旱时易发生。初期叶背面发生白粉病斑,严重时整个叶片两面变成白色,像上一层白霜,后期整个叶片被一层白粉所覆盖,叶柄和茎部也有白粉。可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株间通风透光;②实行轮作,但不要与豆科植物和易感染此病的作物轮作;③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④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2)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造成烂根。先在根部表皮发生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然后向根部扩大蔓延,使根侧部或大部分变黑而腐烂,地上部分的茎叶自上而下萎蔫、枯黄,以致死亡。
防治方法:①整地时进行土壤消毒,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②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用生石灰消毒防止蔓延;③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3)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叶背面生有大量锈菌孢子,常聚集在叶中间成一堆,锈菌孢子堆周围红褐色至暗褐色。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合理密植;②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③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④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
2.虫害
(1)食心虫:危害黄芪果实,钻进果内吃掉种子,影响采种。
防治方法:①及时消除田间杂草,处理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②于盛花期和结果期各喷洒乐果乳油0倍液1次;③种子采收前每亩可喷5%西维因粉剂1.5~2.0kg。
(2)蚜虫:是黄芪幼苗期的主要害虫,危害黄芪幼嫩部分及花穗。使幼苗变态,卷曲,致使植物生长不良,造成落花、空荚,甚至枯萎致死。严重影响种子和商品根的产量。
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油0~倍液或2.5%美曲膦酯(敌百虫)粉剂,每3天喷1次,连续2~3次。
(3)芫菁:主要危害嫩茎、叶、嫩荚等幼嫩部分,严重的可在几天之内将植株吃成光秆。防治方法:①冬季翻耕土地,消灭越冬幼虫;②人工网捕成虫;③用西维因粉效果较好或用2.5%美曲膦酯(敌百虫)粉剂喷粉,每亩1.5~2.0kg。
三、采收与初加工
(一)采收
黄芪以3~4年采挖的质量最好。采收于秋季地上部分茎叶枯萎后进行,先割除地上部分,然后挖取全根,采收时注意不要将根挖断或碰伤,以免造成减产和商品质量下降。一般亩产干货~kg。
(二)初加工
根挖出后,去净泥土,剪掉残茎、根须和芦头,晒至7~8成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分等级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即成商品。
结语
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