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燕简介
中国中医泰斗,原国家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司长吕炳奎老中医的关门弟子。中医副主任医师潍坊静康心脏瓣膜病医院院长中国中医学会分会理事先后撰写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述有《中医验案荟萃》、《女医论荟萃》两部医著、已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全国医疗系统精英录》。
刘主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三十多年、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主治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尤其擅长心脏瓣膜病的非手术治疗,善用中药秘制膏方调理,堪称一绝。累计观察近例心脏瓣膜病,曾亲自跟踪北京、天津两地心脏瓣膜病患者上千人,对心脏瓣膜病的非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年胡适先生(北大校长)因劳累过度,得了消渴症,胸痹还伴有水肿,医院治疗,久治无效。一朋友建议他服中药试试,胡认为“中医无科学系统,殊难信用。”经友人一再劝说,胡勉强从之。于是求诊于北京名医陆仲安(人称陆黄芪)。陆诊毕曰:“此易事也,可服黄芪汤。”胡适服药后,“病竟豁然愈。”
后来,胡适的朋友马幼渔(北大国文系主任)的弟弟得了水肿病,腿肿得很厉害,眼睛都睁不开,找了很多医生看,都没有效果,胡适推荐找陆仲安看病。重用黄芪,不出百日,豁然而愈。
从此胡适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尤其喜欢这个黄芪,劳累的时候,经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感觉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若洪钟,滔滔不绝。他还把这个诀窍告诉北大的其他老教授。还到处呼吁,要好好研究黄芪这个药。
黄芪主治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古称黃耆。《本草纲目》解释说:“耆,长者。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南方人还称黄芪为“北芪”,这是因为黄芪产自北方的缘由。我国山西绵山地区的黄芪质量最优,故又称为绵芪、绵黄芪。
黄芪入药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将该品列为上品,黄芪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据对全国位国家级名中医的问卷调查,有位名中医认为黄芪是临床最擅长应用的药物之一,列居第1位。可见黄芪在当今中医临床上的重要地位。
黄芪不仅是医药上品,也是制作各种佳肴美食的配料。山西名吃“八珍汤”的一珍便是黄芪。当地百姓炖牛、羊、鸡等肉食也常放黄芪,据说著名的黄芪羊肉汤还是当地民间招待女婿上门的必备菜肴。
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病人,中医认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单纯血瘀证,如果病人的疼痛以针刺样疼痛为主,这是中医血瘀证的典型表现,建议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用丹参可以治疗。如果病人的疼痛没有针刺的感觉,而且伴有神疲乏力,短气懒言的症状,或者合并心律不齐,或者伴有心衰或者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出现心里发空的现象,中医认为有气虚的表现,适合用益气活血的方法治疗,可以用黄芪30克,丹参5克,煎汤,每日2次。长期服用,能够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疼痛程度,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
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补阳还五汤,至今为止,一直是中医治疗脑梗塞的最常用的方剂。补阳还五汤的主要药物就是黄芪,中医认为,脑梗塞半身不遂,凡是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肌肉松弛、心悸自汗表现的,为气虚血瘀证,适合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在家里调养可以用黄芪三七粥。黄芪粥送三七粉1克,每天2次。
服用黄芪的注意事项:1.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2.不适合体格健壮的人保健。3.感冒发烧、咽喉红痛者,大便干燥,不宜使用。4.反藜芦,畏五灵脂、龟板。5.病人多怒,脾气急躁,肝火大者勿服。6.高血压慎服。高血压多数都是肝阳上亢,服用黄芪会加重。有人说黄芪可以治疗高血压,那是特定的情况,中医辨证属于黄芪适应的证型才可以,自己保健,不适合。作为成人黄芪证的鉴别关键,在于腹证。其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可称之为“黄芪肚”。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治疗血痹的配方,血痹的临床表现是身体麻木无力。痹者,痛、麻、闷也。同时,张仲景发现血痹是“尊容人”易得的疾病,原文说:“夫尊容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里所说的骨弱,并不是说其有软骨病,而是指肌肉没有力,肌肤盛,则表示这种人大多养尊处优,缺乏体力劳动,赘肉较多。这种体胖而肌肉松软无力,可以认为是黄芪的主治,尤其是有食欲,能吃易饥,但依然肌肉松软无力者,用黄芪最为有效。
所以,凡中老年人的头痛、胸痛、身痛、肢麻等,均可考虑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不过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常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如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常让人感到全身轻松,气力倍长。
中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等,也常常可使用黄芪,常用方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60克、桂枝10~20克、芍药5~30克、生姜10~20克、大枣20~30克。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