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桂枝汤rdquo类方治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伤寒论》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该当落实到“治”,倘若调节结果不好,辨一番,论一番,可是一种泛论。《伤寒论》方便是行之灵验,是张仲景博采众方得来的。

张仲景有三句话,叫做“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

“勤求古训”是接受昔人的阅历,学好理论,这就要念书。

明代金正希转述那时大夫程敬通说过的一句话是:“念书而不能医者有之矣,未有不念书而能医者也”,看来念书的急迫性。

当然,不念书,做个大夫,开开丹方,也承诺以,但决不能成为一个医学家。

“博采众方”是摄取他人的阅历,“平脉辨证”则是自身的试验,而且经过试验把来自昔人和他人的直接阅历化做自身的直接阅历。

张仲景是云云学好中医,著成《伤寒论》的,目前要学好中医,照样这三句话。

1

尽人觉得,《伤寒论》是论说外感热病的专书。

我觉得,这可是一个方面,倘若可是论说外感热病,那末,只需把《伤寒论》论说六经形证的部份抽出来,如《中医学原形》之中六经辨证这一章节已足,就无需再读《伤寒论》;

但是多年来的中医讲授经考证实,《伤寒论》照样该当自力开课,以是然的情理,《伤寒论》的法和方,不只运用于热病,更普及运用于杂病,不读《伤寒论》全书,对热病,知其常而不能尽其变;对杂病,更不晓得能够用伤寒法、伤寒方。

试验上《伤寒论》中所谓误治后很多变证,能够由误治而至,但又不尽属于误治。

如“发汗后,弗成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麻杏甘石汤证,尤在泾就觉得“缘肺气外闭之时肺中已有蕴热”。

以是《伤寒论》于麻杏石甘汤证又出一条:“下后,弗成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看来只需肺有蕴热,不论汗后下后,均能够呈现麻杏石甘汤证,不尽属于误治。

又如五苓散证,桃核承气汤证,从理论上说,固属随经入府,然非内有蓄水、蓄血,又何至于府。五苓散用于蓄水,桃仁承气汤用于蓄血,蓄水、蓄血皆杂病也。

太阳病篇误治条则甚多,不过以之释明病机,若竟觉得都属误治,哪来这么多的误治?所谓误治后的很多变证,我觉得一大部份原本就属于杂病。

2

目前,首先举桂枝汤例,谈谈它在杂病中的运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它有发汗影响,而试验它不是发汗之剂,是和剂。和甚么?折衷营卫是也。

正由于折衷营卫,以是服桂枝汤后经过发汗而能退热或止汗,不只热病可用,在杂病中也可用,关于不明因为之长时间低热,用桂枝汤退热有优越结果。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烧,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那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我看,这边指的便是杂病。所谓甘温除热之方,首推桂枝(汤)。其次,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为治五损中之一法。

是以,以桂枝汤为原形,加减用药,可用于治虚劳,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便是桂枝汤的加味。

当然,桂枝汤加味或加减运用于虚劳,应有寒象。

如叶天士善用黄芪建中汤治虚劳,它有必要准则:久病瘦弱乏力;胃纳欠安,时寒时热,喘促短气,轻易汗出;脉虚无力,不数;有操持太甚史。

反之,阴虚内热者就弗成用,只能用复脉汤(炙甘草汤)。

3

炙甘草汤试验是桂枝汤的变法,以治心律异常有卓效,故一名复脉汤。

但改观心律,不过是一种局势,有局势必有实质,它的实质方面的影响,是补心气、通心阳、滋心阴、养血汗,进而复原心主血脉的功用。

炙甘草汤为甚么既要用参、姜、桂、草等阳药,再有酒;又有胶、麦、麻、地、枣等阴药?

尤在泾引徐氏的解说较好,他说:“脉结是营气不成,悸则血虚而心无所养,营滞血虚而更出汗,岂不立槁乎?故虽做为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

人参、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阳;胶、麦、麻、地行身之阴;盖欲使阳得复行阴中,而脉自复也。

后裔只喜用胶、地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

“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一语,堪称炙甘草汤顶用阳药之确释。

但应用本方,须留神用量,炙甘草汤原方中炙甘草用四两,主药当然这样,最优异的是生地黄用到一斤,大枣用到三十枚,这在仲景方顶用量这样之重,是绝无唯一的。

可知本方平补阴阳,而以滋阴为主,方中阴丹方面要用得重,阳丹方面要用得轻。只用阴药不必阳药当然差错。但在时时情形下,把地方颠倒过来,也是差错的。

小建中汤与炙甘草汤是治虚劳的两个急迫丹方,都是从桂枝汤的原形上改变出来的,昆裔叶天士最为罕用,称为“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

4

桂枝汤当然有忌讳,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即毙”,便是表明用于阳盛者是不适当的。

桂枝汤方加减甚多,已故老中医程门雪老师说,最急迫的有四个加减法,即寒加附子,热加黄芩,虚加人参,实加大黄是也,固然只加用了一味药,曾经属于变法。

桂枝汤不温阳,加附子就温阳;桂枝汤不清热,加黄芩就清热,就不忌用于阳盛;桂枝汤不补虚,加人参就补虚;桂枝汤不攻实,加大黄就内外双解。

那末,桂枝汤加其余药,譬喻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不是因项强而加葛根,因喘而加厚朴杏子,属于随证加药呢?

从表面上看当然这样,而实则再有深意。

项强人,清阳不升,经络不通也,桂、芍、葛相配,诚为升阳通络之要药。

故于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不忌葛根,而加用半夏之和降以制其升散过度,昆裔李东垣善用葛根,实已来源于仲景。

桂枝汤自身有制冲影响,但其制冲属于制下焦之冲。喘家之冲气,不能说与下焦无关,但其病在上,再有上焦之冲气,故不必桂枝加桂,而加厚朴杏子,如是,则桂制下焦之冲,厚朴制中焦之冲,杏子制上焦之冲,上中下三焦俱治,喘斯平矣。

5

桂枝汤是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投合而成之复方。

桂枝甘草汤意在通阳,若须专力于通阳则取桂枝汤的一半加味。

桂枝甘草汤、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即茯苓甘草汤)以及五苓散,都属通阳之方,时时来讲通阳之方都有益水影响。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斯言得之。

舒服在于和阴,则取芍药甘草汤。

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新加汤重用芍药,真武汤中有芍药,附子汤中有芍药,皆有和阴之意。

另,大柴胡汤顶用芍药,黄芩汤顶用芍药,麻仁丸用芍药,桂枝加芍药汤顶用芍药,那是芍药另一个影响:疏通里急,缓和痛楚。

须专力于通阳,则不必芍药免得桎梏,故胸满脉促当去芍药;须阴阳相济,则当介入芍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照样去芍,争议颇多,我觉得既不去桂,也不去芍,芍药能利小便(见于《本草经》),故桂枝去桂加苓术汤顶用芍药;真武汤能利水,方中也用芍药。

看来,芍药之用有三:和阴;缓急;利水。

I表明音信:

本文选自:《金寿山医论选集》。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