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警惕啊误用黄芪的毒副作用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0536.html

当今社会,

人们追求健康与时尚,

流行中药保健养生术。

把黄芪当成

包医百病,疗效神奇

的仙药。

且不论有病无病,

天天吃着黄芪粉;

也不论大人小孩,

日日炖着黄芪汤;

更不分寒热虚实,

夜夜品尝黄芪锅。

殊不知,

如此滥用补品,

已显毒副作用!

黄芪

又名”黄耆“

李时珍说:

“耆,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通作黄芪”。

黄芪

它是豆科植物属膜夹黄芪、

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产于

甘肃、陕西、内蒙、

河北、东北、山西等地。

性味:

甘、温。

功能:

补中益气,利水托脓。

《本草正义》说/p>

“黄耆,补益中土,温养脾胃。

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张元素说:

“黄芪甘温纯阳。

其用有五:

补诸不足,一也;

益元气,二也;

壮脾胃,三也;

去肌热,四也;

排脓止痛,活血生血,

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现代医学也证明:

黄芪能增强肌体免疫力,

具有利尿,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

强心、降压、护肝,镇静,抗炎等作用。

黄芪处方称谓的异同

黄芪,

是现代通用处方名。

古称“黄耆”。

黄芪,

经蜜炙炮制后,

称为“炙黄芪”。

黄芪原产于

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关外的,

称北芪(北黄芪)。

产于山西等地,

称为“西黄芪“。

其中山西沁州绵上者,

品质较优,

称为“绵芪”。

“产绵上者良,古名绵芪”,

又因其根长,形如箭样,

称为"箭(黄)芪”。

红芪,

历史上认为,

是黄芪的一个优良品种。

黄芪与红芪

功效主治,完全相同。

但红芪来源于

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

仅种植于

甘肃六盘山、四川西北

石质山地。

红芪产量较少,

价格贵、品质优。

过去仅限出口,

在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使用。

红芪,又名红皮芪,

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

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的干燥根。

红芪与黄芪区别:

一、外观区别(根外皮的颜色)

黄芪: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

红芪:灰红棕色。

二、产地不同:

黄芪的主产地较多,

如内蒙古、山西、甘肃、河北等,

红芪仅主产于甘肃。

正因为有以上诸多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参考年版)

将其作为2种药材,即黄芪、红芪分别收载。

辩证不准,补药即是毒药

黄芪,

不但有补气而升阳之功,

也有煽火助邪的毒副作用。

临床使用上,

只用于虚证。

一切实证者,

必须禁服;

虚实兼夹者,也须慎用。

一旦辩证欠准,

贸然大剂滥用。

补品入口,

即为毒药,危害很大!

下列病症,禁(慎)用黄芪

(一)表邪实证,

禁用黄芪

表邪实证表现:

阵热恶寒,肌肉疼痛,无汗便干,舌红苔黄,脉浮滑。

表实之证,当解表发汗,清热通腑为原则,

选用柴葛解肌汤、五积散,通宣理肺丸等方剂。

误用黄芪,必然助邪为患,病情加重,高热不退。

《药品化义》说:“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黄芪)宜断戒之。

(二)湿热内蓄,

肠胃积滞者,

禁用黄芪

湿热内蓄,肠胃积滞表现:

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或滞下,里急后重,肢体困疲,舌苔黄厚,脉弦滑。

此症当以清化湿热、通腑导滞为原则,

选用枳实导滞丸、泻心汤类。

误用黄芪,必是煽火助邪,腹痛不已,大便不畅,甚或湿热蒙蔽心神。

《本草经疏》:

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者,肠胃有积滞者勿用;

周凤梧《古今药方纵横》说:

本品功偏温补,易于助火,故气滞湿阻,消化不良,或外疡初起,表实邪盛之证,均不宜用”。

(三)中风病者

痰壅气闭、

或肝阳上亢者,

禁用黄芪

中风痰壅气闭表现:

肢体偏瘫,痰涎气促,神昏手握,脘胀纳差,苔厚腻脉滑。

中风肝阳上亢表现/p>

肢体偏瘫,头晕面赤,烦躁不安,口干而渴,舌红脉弦洪。

痰壅气闭者,当涤痰化气,开窍醒神。

选用涤痰汤,苏合香丸等。

肝阳上亢者,当清肝镇阳,熄风安神。

选用羚羊角汤、镇肝熄风汤等。

误用黄芪,助邪煽火,病情立危,烦躁昏迷,不省人事。

清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

“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内经》所谓‘血菀于上,为薄厥’也,如此等证,

初起最忌黄芪,误用之即凶危立见“。

《药品化义》说:

黄芪”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四)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者、

禁用黄芪

肝气郁结而化火表现:

胸闷叹息,烦躁失眠、情绪激动,多怒面红,目赤尿黄。

肝郁化火者,当疏肝解郁,清肝降火为原则。

选用四逆散,龙胆泻肝汤之类。

误用黄芪,病情急速加重,头痛失眠,烦躁发狂。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认为:

黄芪”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

《本草经疏》谓:

黄芪”能补阳,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

(五)上焦热盛,

下焦虚寒者,

禁用黄芪

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表现:

咳嗽气喘,痰黄胸痛,面红气粗,腰酸肢冷,夜尿频多,舌胖苔白。

上实下虚之症,当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为原则。

选用苏子降气汤,黑锡丹之类。

误用黄芪,煽火上扬,咳喘加重,烦躁欲死。

《本草经疏》黄芪“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

(六)血热型

疮疡痤疮

禁用黄芪

血热型疮疡痤疮表现:

皮肤疮疡、颜面痤疮,局部红肿热痛,或伴便血,尿血,或伴烦躁失眠,舌质绛红。

此症当凉血散血,清热消斑。

选用犀角地黄汤等方。

误用黄芪,疮疡大发,高热不退,甚或昏迷发狂。

《本草经疏》说黄芪:”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