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小贴士“第13期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培训会议(线下线上同期举办)”将于年7月3-5日召开,本次培训会将邀请长期从事网络药理学的研究人员,将结合个人实践经验,从科研设计、项目具体实施以及SCI文章发表等多个方面,通过实际案例,与广大学员共同学习探讨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作用原理研究中的思路及方法。了解培训详细信息及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网络首发日期:-06-07
黄芪活性成分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张婷,王宏雅,魏桂杰,赵雯雯,孙秀蕊,张哲,马鹏凯通讯作者,张玉杰通讯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是重要的补气药之一,在抗衰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吴爽等研究结果表明,发酵黄芪可提高自然衰老大鼠血清及脑组织抗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耿广琴等研究结果表明,黄芪提取物能显著提高衰老模型小鼠脑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衰老;闫晋晋等研究结果表明,黄芪总提取物可以明显提高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大鼠的机体抗氧化及抗衰老能力;廖勇梅等研究结果表明,穴位注射黄芪对D-半乳糖引起的皮肤衰老具有一定的预防与延缓作用。有关黄芪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一直倍受重视。文献研究表明,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对衰老基因的调控、细胞的凋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抗衰老成分及机制尚待明确。
衰老是指生物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其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系统性病变,从而导致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严重损害其健康与寿命。已有研究表明,衰老与细胞应激反应、能量代谢、干细胞衰竭等,但是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生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且不同成分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网络药理学基于系统生物学、组学和计算生物学,从整体角度阐释药物与疾病的关联性,适用于中药药效机制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黄芪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探讨黄芪抗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黄芪活性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hettp://lsp.nuw.edu.cn/tcmsp.php)输入关键词“huangqi”进行检索得其化学成分,设置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筛选活性化合物,同时纳入文献报道的具有明显药理活性的成分。
1.2黄芪候选成分潜在靶点预测
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