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与临证再学桂枝汤 [复制链接]

1#

读仲景书,学习经方,“中医大家”给出的话都是“读原文”,也就是说,解读过多往往会偏离临证,仲景书更多的是临证实录。曾经和同道交流时也说,怎样读懂仲景书,“看着条文,想着病人”,可临证往往做不到,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一核心思想“读原文、想着病人做临床”。

此言有感而发,今日读“黄汗”条文,回想前两日治疗的上半身凉汗出,下半身无汗,气短、乏力,双下肢发沉,用桂枝汤后诸症均改善,可以说是对“黄汗”症状的临证再现,所不同者,无“黄汗”一症。

今录黄汗原文及个人病例如下,体悟“临证读仲景书”即“看着经文,想着病人”。

黄汗原文:“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结合病例的简要解读:本条虽然是为黄汗立论,但首先对黄汗及历节进行了鉴别,两者都可能出黄汗,但历节有热,黄汗为虚故以“两胫自冷与发热”以别之(我们的患者就诊时,诉双下肢发凉,但皮温比肚脐以上高,但无汗)。

又说了“劳气”的症状反应“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我们的患者,汗出多,进食加重,夜间更甚,符合“劳气”的症状反应,且服用桂枝汤后以上诸症均消失,桂枝汤可以治疗“劳气”的症状反应——吃饭汗出、盗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盗汗,曹颖甫医案有诸多记录,可互参学习)。

发汗后一般就会热退,而“汗出已,反发热”有可能是表阳证的桂枝汤证,也可能是里阳证的里热迫津液外出的里热证,是病理状态,紧接着说“久久其身必甲错”是热入血,导致的瘀血在体表的反应,剧者“发热不止”,动血酝脓,形成“恶疮”,若为表阳证的虚证,自然可在桂枝汤内加黄芪治疗,故列于此。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本患者身重、无力是有的,而汗出并未减轻,初次就诊时就可看到患者呼吸费力,呼吸时腹部颤动、双手有颤抖的感觉,患者无胸痛,但有胸闷(不除外肺栓塞,查了血气分析,血氧低,中药治疗后,血气分析血氧变化不明显,但胸闷、气短明显好转)。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与本患者完全吻合,“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本患者自觉腰以下发凉,无力不能行走,胡老解读“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为“气冲于上,水著于下,水气在皮肤中”,本患者上述症状基本都有,经桂枝汤治疗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可知桂枝汤不止调和营卫,治疗汗出异常,亦为治疗虚劳的基本方,又可通过调节汗液的代谢,调节水饮代谢,此又不可不深思者。

“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症状重的,可影响胃气,进食差,表不解则“身痛”,有水气则“身重”,虚劳之时,情绪不稳,可有“烦躁”,小便不利与体表汗出过多有关(我们换个思路学习,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因为水液内停,导致体表不得汗出而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诸症,本处恰好相反,汗出过多,导致“小便不利”),本患者表现的“小便不利”为由于饮水多而小便多,排尿不能,需要尿管保留导尿,服药后饮水减少、小便减少,撤尿管后自行排尿。

回过头来自细学习,诸多症状除了鉴别诊断,就是为桂枝汤立论,只是在桂枝汤基础上,汗出更多,表虚明显,出现“汗出发黄”的黄汗,故用有益表虚、止汗、退黄的黄芪加于桂枝汤内,治疗“桂枝汤证恶风明显或出黄汗者”。

又通过对本段的学习结合临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体悟,桂枝汤可治疗“劳汗(盗汗、进食汗出)”、“上半身汗出、下半身无汗且无力”、“小便不利可见桂枝汤类方证(患者用五苓散治愈)”、后世的水气病(身重、腰以下无力、发沉)可见“桂枝汤证”。

这就是“看着条文、想着病人”的读书、学习方法吧!

个人治疗病例(以前在“经方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