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药补和食补 [复制链接]

1#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1/5448257.html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百姓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人们为了增强体质,提高抗病、防病的能力,消除身体虚弱症状,人们对″健康投资就特别重视。不同类型的人,釆用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购置一些运动器械来活动。在自己经济合算的条件下买些″补品来食用。这些使用适当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但是,人在变化,锻炼的方式也在变化。人的补品也有不同的改变。在吾青少年时期有幸与榆林名医结识、相处、工作。他们对待″药补和″食补”的患者态度,处理的方式方法,基夲是法出同源,这是一个时代医德`医风的特点。作为医生要治愈一个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多种疾病于一身的患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让患者信任,而告诉自己的私情难语。便于辨证了解病因病证的根夲所在,对治愈有很大的帮助。

吾举一例″喝粥。现在已很少听医生对外感患者叮嘱喝粥一事。

一次医院请杭逢源先生诊治。刚进窑洞,听到杭先生给患者家属讲,药服后,再喝一碗两样米稀饭,盖上被子,出点汗就好了。该家属说喝药就行了,还喝稀饭。杭先生笑地说:稀饭乃是药。还有一则,吾到街上前水圪坨巷口去压面条。进去后排队间,看到张鹏举先生给一青年开出″桂枝汤后,也是叮嘱:吃完药,喝上一大碗小米稀饭,要热热喝,出了汗要忌风。雷泽霖先生善治儿科。一次有小儿发烧不退,先生仍然叮嘱,药一勺、稀饭一勺的喂。这些情景犹如昨天历历在目。为什么这些老先生都用稀饭为药。原因在于:张仲景先师在《伤寒论》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丶大枣。五味水煎″适寒温服一升,服己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这些前辈是遵《伤寒论》的法条而继承使用,故成就一代名医。凡发热、自汗、畏恶风寒、脉浮缓的太阳中风主要症状,当治以桂枝汤主之,信任施用,非此方之功不可。桂枝汤因每味药量变化,主治亦名不相同。吾也不是临床大夫,只是议而,在诸多大夫面前还是小学生。

″药补不如食补这是许多名医对久病患者经常劝慰的一句话。现在一些大夫不重视食补的用法,也不叮嘱应用食补的好处。而人们肆意乱用″药补与″食补导致病情不能缓解好转,反而久拖不愈,个别人因″补而亡。这种教训未必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不知其″补的危害。

高镇南先生曾讲:人参是个宝,用不好是毒草。这是告诫年轻大夫注意使用″补药。现在社会又出现补品渎流华夏,一些名星为了挣钱,喧哗补品功能,助桀为虐,使自已坐于涂炭而名声扫地。却不顾消费者能否使用。投其盲目所好,损财利己。

″药补和食补”,用之正确补益身体,都有好处。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例如老年人常用的人参类的西洋参、*参、太子参。还有黄芪,我市子洲黄芪甚好。还有青海玉树的冬虫夏草,还有人参营养口服液等都是″药补的范畴。″食补的内容比药补的内容容量大的多,不是牛、羊`猪、鸡、鸭能补,其它蒜、姜、葱及凡是能吃的都为补品,更不应说五谷杂粮。有人说喝水也养人了,一点也不假。不论各种肉类、谷物、蔬菜它们都有一定的性能、功效和它的适应性,只要选用适合食用得当,就能发挥它各自的效应,健强身体的良好效果。但是使用不当、或过度则带来不适,对人的健康反而有损。

一般来说,自己需要″补药或″食补,最好征求大夫的意见。自己不能盲目进行″药补或″食补。吾见过一位老太太,在请宴中,有晚辈献礼品为美国西洋参,老太太喜出望外,自言能善不服补。当场拆盒取出口嚼起来。让吾大吃一惊。还有一次,友人因感冒几天,浑身无力,找一位大夫认为人虚应补。服一剂后头似禁锢难受、胸闷气不好出,坐在街口呆呆无语。吾上前一看,连忙阻其停服,这是中医认为补足气滞、关邪入里。老百姓说的:把贼关在家里了。还有吾市一位有名的教师,因续妻需要,寻医配方大剂壮阳药。恰巧吾到同心药店买药,他让吾看看所配药材是否地道。吾对其同来的大夫说,你怎敢给上年人如此用方。其子吱言道,他要用。吾对其言,你对教学是行家,却不知此药方十分霸道,你已七十己过,用此药很不适合,也很危险。其好面子,不听。没几天丧报传来。因生活而亡。这种例子太多。

大病初愈或月婆在月中或手术后出现体质嬴瘦、乏困无力,服食鸡、鸭、猪肉等能补气血、益精髓,促使身体很快康复。西洋参益气生津、对气阴虚不足、虚热乏力、口渴有很好的疗效。子洲的黄芪是地道药材。补气升阳、固卫止汗。对气虚下陷、脱肛及身出虚汗有显著效果。其实各种″补药都不能与食品作比效果。同样,食品也没有″药品应有的效应。吾记得高万佑先生一次说起药与食的关系。他说:有的方面药补确不如食补,而有的时候食补不如药补。这是经验之谈。

不论″药补或食补,既要注重身体需要,也要注重患者经济收入状况。榆林百姓有俗话:十分病七分养。养的学问很大。

吾因网友提出吃补药一问题的询问,引发吾胡扯一番。

郭新英正月初四于京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