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从医70余载,享年98岁,他有一个常年坚持的习惯,就是用黄芪水煮杂豆粥。
起初,是妈妈看他辛苦,给他设计出了这款黄芪粥;结婚后,由老伴给他煮;老伴去世后,轮到女儿给他煮,每天早晚各吃一碗。
朱老90多岁时,还能坚持出诊,这样的精力怎能不令人羡慕,这样的敬业怎能不让人敬佩。
那么,朱老为什么那么喜欢用黄芪呢?
黄芪,药食同源,在我国的应用已有多年,也是老百姓常用的泡茶、煲汤的材料。
黄芪,原本写作“黄耆”。“耆”指长者、老者,意指黄芪是补药之长。
人参也补气,但黄芪补气的作用和人参不完全相同,黄芪还能益气固表。也就是说,黄芪不仅能补气,还能把“口袋”扎紧,以免口袋出现漏洞,补进来气又泄出去了。
朱良春说,黄芪大补元气,它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把身体各个器官组织比作一台台机器,每台机器运转都需要能量,而气就是能量。气足了,它的能量就强,气虚了,能量不够,功能减退,就容易疲劳,耐力就差了,就容易出问题了。
一个不会养生的吃货不是一个好诗人,苏东坡也喜欢用黄芪来进补,还留下了“黄芪煮粥荐春盘”的诗句。
黄芪代茶饮怎么配制?
黄芪可以和很多材料搭配,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我们来介绍几种经典用法。
1、朱老的黄芪长寿粥朱良春老先生的黄芪长寿粥,是用绿豆、薏仁、莲子、白扁豆、枸杞、大枣和黄芪组成的,有凉有热,有补有泻,既能补五脏,又搭配得很中和。
朱老将它们煮成了粥喝,如果你嫌豆粥口感不好,也可以煎茶饮,只喝水,不吃豆。
朱良春说,他30岁左右时,每天求诊者络绎不绝,白天晚上不停地接诊,慢慢地就感到体力不支,身体有点拖垮了。
当时,他母亲看在眼里,很心疼,母子俩一合计,就设计出了这个搭配。吃了几个月,他感觉很好,就一直坚持吃,一吃就吃了60多年。
2、黄芪配当归一个补气,一个补血,黄芪配当归,太经典了。
正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相互依存,不能分割的。很多体虚的人,只知道用人参泡茶补气,或只知道吃阿胶补血,效果都不好。
气和血,就犹如人的两条腿,长短腿走路一瘸一拐,不可能走得快。只有两条腿相互配合、协调,才能跑得飞快。
但是,黄芪和当归的比例有讲究,黄芪5:1当归最合适。可以加几粒桂圆调味。
3、黄芪配防风有些人一换季就生病,换个环境也容易生病,多数原因是气虚。
卫气犹如守卫边疆的士兵,士兵少了,或战斗力弱了,边境就会被敌人侵犯。黄芪益气固表,固的就是卫气。所以,像这种动辄生病的人,是需要黄芪的。
但光有士兵还不够,还得有些能驱敌的武器,防风就相当于驱赶敌人的武器。“防风”,顾名思义,就是防范风邪,“擒贼先擒王”,“风为百病之长”,把风防住了,别的隐患也小了。
黄芪和防风最经典的搭配,就是“玉屏风茶”了,黄芪是“主帅”,白术为“副将”,防风作“急先锋”,大枣管协调。四种材料,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身体的防御能力就增强了。
黄芪代茶饮怎么做?
很多人都习惯将代茶饮放于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冲泡。不是所有代茶饮都适合用冲泡的方法。
黄芪用热水冲泡,很多有用成分都不能完全析出,太浪费了。
用煎煮的方法是最好的,滋补作用的茶饮,一般都是大火烧开后,小火煎煮20-30分钟。也可以放到养生壶里,选择“药膳”键,或用“花茶”档煮好后,继续焖20-30分钟。
而且,黄芪有浓重的豆腥味,简单的冲泡,豆腥味还是很浓,味道不那么好。经过长时间煎煮后,豆腥味变得更柔和,入口更舒适。
什么人不宜用黄芪?
黄芪虽是补药之长,但也不是人人用。
黄芪性温,热性体质或正感受热证的人不适合。
正在感冒、发烧、腹泻等由外感引起的疾病时,也不适合用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