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里剂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news/a_6326476.html

PART1温里剂:温中祛寒剂

1,寒邪侵犯

2,中焦虚寒

里寒证

寒在经脉——温经散寒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温肺散寒

心阳虚损-温补心阳

中焦虚寒-温中祛寒

肝经虚寒-温肝散寒

肾阳不足-温补肾阳

心肾阳虚-回阳救逆

温中祛寒剂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

温中祛寒

中焦虚寒:阳虚失温(温中祛寒药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益气健脾药(人参,白术)

中焦虚寒

1,失温四肢不温

2,失运不欲食,吐,利,腹痛

3,失摄抽搐

4,失摄出血,喜吐涎沫

5,寒邪凝滞,心脉闭阻胸痛

6,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一)理中丸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9g)

温中补气健脾祛寒

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中阳不足,胸痹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

君:干姜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

臣:人参,甘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

佐:白术,甘温苦燥,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助生化

使:甘草,一与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二可缓急止痛;三调和诸药

四药相伍,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

为温中散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附子,肉桂

2,纳运升降失常

胃不纳食(不思饮食):+山楂,麦芽,神曲

胃不降浊(呕吐):+砂仁,半夏

脾补运湿,凝聚为痰(咳痰,吐痰):+茯苓,半夏

3,阳虚寒凝,气机阻滞(脘腹胀满):+枳实,茯苓

4,出血(吐血,便血):+黄芪,当归,阿胶,艾叶

月经延长,漏下:+艾叶,益母草

5,吐涎沫:+益智仁,山药

6,表兼风寒者:+桂枝

附子理中丸

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温阳祛寒,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下利清谷,畏寒肢冷,脘腹疼痛)

桂枝人参汤

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

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基础方,附子理中丸加大辛大热的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症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里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兼风寒表证者。

(二)小建中汤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阳虚寒凝,土虚木乘: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化源匮乏,阴血不足:阴虚内热,心烦,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血虚失荣,心悸,面色无华

桂枝(9g),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桂枝汤+芍药,饴糖

君:饴糖。甘温质润入脾,一者温中补虚,二者缓急止痛

臣:桂枝温阳助脾,祛散虚寒。白芍酸苦,其用有三:1,滋养营阴,以补营血之亏虚;2,柔缓肝急止腹痛;3,与桂枝配,调和营卫

佐:佐以生姜,助桂枝温里散寒;佐以大枣,助饴糖补益脾虚。生姜,大枣合用,又可调营卫,和阴阳。

佐使:甘草,益气补虚,缓急止痛,助君臣以化阴阳,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可使脾健寒消,肝脾调和,阴阳相生,中气建立。

本方重在温补中焦,建立中气,故名“建中”

阴阳外调,温中为主;肝脾同治,补脾为主

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

寒甚:+干姜

气滞:+木香

便溏:+白术

虚甚:+人参,黄芪,当归

黄芪建中汤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黄芪(黄芪+建中汤)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营养气血俱虚证

当归建中汤

当归,桂心,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三)大建中汤

蜀椒(6g),干姜(12g),人参(6g)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

君:蜀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蜀椒之大辛大热,上至肺下至肾,逐寒暖胃”

臣:干姜辛热温脾暖胃,助蜀椒散寒之力。以甘温之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

佐:人参补脾益气,补虚助阳

四药配伍,共奏补虚缓急,散寒止痛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均属温中补虚之剂。

但小建中汤以辛甘为主,佐重剂芍药,寓酸甘化阴之意,阴阳并补,但以温阳为主。

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里加黄芪,偏于甘温益气。

当归建中汤于小建中汤中加当归,重在补血和血。

大建中汤则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功较小建中汤为峻,且具有降逆止呕之功。

(四)吴茱萸汤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阳虚失温: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胃气上逆:食谷欲呕

寒凝气滞:胃脘痛,喜温喜按

阳虚失化水湿停聚:干呕吐唾沫,胸膈胀满,肩颈头痛

脾补升清:下利

舌淡,苔白腻,脉沉弦或迟

吴茱萸(9g),人参(9g),生姜(18g),大枣(4枚)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

君: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入肝肾脾胃经,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一药三经并治。为君药。

臣: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生姜乃呕家之圣药,吴茱萸配生姜相须为用。

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

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肝肾胃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并施,以温降为主

PART2温里剂:回阳救逆剂

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症。代表方四逆汤,回阳救急汤。

(一)四逆汤

心肾阳衰寒厥证

阳衰失温——四肢厥逆,恶寒蜷卧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神衰欲寐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下利清谷

寒凝气滞,升降失常——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舌淡苔白,脉微细

甘草(6g),干姜(6g),附子(15g)

回阳救逆

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君:生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温壮心肾之阳,回阳破阴以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肾经,既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温里回阳之力。又温中散寒,助阳通脉。炙甘草益气补中,与姜,附温补结合,治虚寒之本。甘草缓和姜附竣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调和药性,并使药力持久

三药合用,药少力专而效捷,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心脾肾兼顾以峻温心肾为主。温阳与补气结合而使先后天互生

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细

通脉四逆汤

甘草(6g),附子(20g),干姜(12g)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少阴病,阴盛格阳证,心肾阳虚。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6g),附子(15g),干姜(9g),人参(6g)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心肾阳虚,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症仍在者

白通汤

葱白(6g),干姜(3g),附子(15g)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症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参附汤

人参(12g),附子(9g)

益气回阳救脱

阳气暴脱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微脉欲绝

(二)回阳救急汤

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甘草(6g),白术(9g),肉桂(3g),陈皮(6g),茯苓(9g),制半夏(9g)

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本证多由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所致,治疗以回阳救逆,益气生脉为主。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受寒,故腹痛、吐泻、肢厥、神衰、脉微俱见;身寒战栗、唇指青紫、无脉乃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兆。

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组成。方中以附子配干姜、肉桂,则温里回阳,祛寒通脉之功尤著。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的痰饮。人参合附子,益气回阳以固脱;配五味子益气补心以生脉。麝香三厘,辛香走窜,通行十二经脉,与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则散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而无虚阳散越之弊。诸药相合,共收回阳生脉之效,使厥回脉复而诸症自除。

寒中三阴,阴盛阳微,故以附子,姜,桂辛热之药,祛其阴寒;而以六君子温补之药,助其阳气,五味子合人参,以生其脉。加麝香者,以通其窍。加胆汁者,热因寒用也。

PART3温里剂:温经散寒剂

温经散寒剂,适合寒凝经脉证。代表方如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暖肝煎等。

寒邪直中,或者素体正虚(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导致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辛温散寒:桂枝

活血通络:川穹,红花

温里助阳:肉桂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熟地

(一)当归四逆汤

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甘草(6g),通草(6g),大枣(8枚)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冷。

阳虚失温致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血行不畅致痛症。阴血不足无遗益脉,故脉沉细。

君:当归甘温,主入肝经,养血和血以补虚。桂枝辛温,温经散寒以通脉

臣:细辛温经散寒,增桂枝温通之力。白芍养血和营,既助当归补血营血,又配桂枝以和阴阳

佐:通草通利经脉以畅血行。

使: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补虚

全方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痹证

胃脘痛:+吴茱萸,生姜,佛手,*参

头痛:+川穹,玄胡

腰腿痛:+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冻疮:+丹参,川穹,鸡血藤

紫斑肢寒:+丹参,川穹,附子

3,厥阴肝经寒症

痛经:+桃仁,红花,川穹,泽兰,香附

疝痛:+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台乌,川楝,淫羊藿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

血虚寒凝,手足厥逆,兼寒邪犯胃,呕吐腹痛者

(二)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

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伤正,邪正兼顾。

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

血痹病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

治疗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

下肢痛:+独活、牛膝、木瓜,

上肢痛:+防风、秦艽、羌活,

腰疼重:+杜仲、川断、狗脊、肉桂等。

(三)暖肝煎

当归(6g),枸杞子(9g),小茴香(6g),肉桂(6g),乌药(6g),沉香(木香亦可)(3g),茯苓(6g)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本方证因肝肾不足,寒客肝脉,气机郁滞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若肝肾不足,则寒易客之,使肝脉失和,气机不畅,故见睾丸冷痛、或少腹疼痛、或疝气痛诸症。治宜补肝肾,散寒凝,行气滞。

君:方中肉桂辛甘大热,温肾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二药合用,温肾暖肝散寒,共为君药。

臣:当归辛甘性温,养血补肝;枸杞子味甘性平,补肝益肾,二药均补肝肾不足之本;乌药、沉香辛温散寒,行气止痛,以去阴寒冷痛之标,同为臣药。

佐:茯苓甘淡,渗湿健脾;生姜辛温,散寒和胃,皆为佐药。

综观全方,以温补肝肾治其本,行气逐寒治其标,使下元虚寒得温,寒凝气滞得散,则睾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气痛诸症可愈。

原书于方后说:“如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说明寒有轻重,用药亦当相应增减,否则药不及病,疗效必差。

若腹痛甚者:+香附行气止痛

睾丸痛甚者:+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