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学奶山羊养殖实用技术 [复制链接]

1#

奶山羊养殖以产出优质奶为终极目标,而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就是为了保障羊奶品质达标。本文结合近年奶山羊规模化养殖生产实践深入总结,并就奶山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进行分享交流。

羊舍建设规划布局

科学规划。奶山羊以舍饲为主,为保障奶产品品质质量,羊舍建设规划布局是关键。奶山羊养殖场建设选址要利于防病减病和环保要求,须经当地环保、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严格审批并作现场指导,前提是力求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和技术指标。现代化规模化(含适度规模)养殖场对周边环境不能构成危害,必须秉持绿色环保理念,最大限度利用当地天然资源并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创造各种有利环境条件,严格控制和减少规模化养殖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破坏。羊场应配套建设固定的羊粪集中储存和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处置设施场所,储存场所应满足有防雨、防止粪液渗漏、溢流设计,同时配套建设病死畜尸、养殖污染物、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设施设备。羊场建设规模要与现有自然资源、筹备资金、经营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场地面积、经营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相协调。其中,当地饲草饲料资源是奶山羊饲养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广大农牧区宜提倡适度规模、舍饲(圈养)模式,既要注意避免盲目扩大规模打乱载畜平衡,又要避免规模过小影响养殖效益,推行适度规模是全面兼顾当地土地、饲料、饲草、人工等生产要素配置的综合考量。

羊场布局。奶山羊养殖场内部布局须基于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前提条件下,明确区分生产区、管理区、隔离治疗区、粪污处理区等重点功能区,各功能区建设布局必须符合卫生、检疫的有关标准,全面落实人畜分离、净道和污道分开、服务设施配套等基本要求。技术要点:①结合区域常年主导风向,按照利于生产和防疫的工艺流程合理规划布局,羊舍(生产区)应便于饲养管理,最好处于向阳、背风且高燥利湿的有利位置。②羊场内洁净生产区和非洁净生产区设置有效的隔离带,净道与污道分开使用,严防净、污之间交叉接触而散播疫病源。③管理区应建在上风位置,与生产区隔离保持50-80m以上安全距离。根据主风向分析,将办公和生活区错开,避免处于同一条线上。生活区应建在饮水源及排污渠道的上游位置,并与生产区保持m以上的安全距离。④生产区(畜舍、兽医卫生室、饲料库)位于羊场中心地段,严禁场外无关人员及车辆等中间传播媒介(携原体)随意进入,尽量保证羊舍安全、安静、污染指数达标。生产区和其他辅助生产区设置围栏或围墙进行安全隔离,入场口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严格执行本场兽医卫生防疫消毒管理制度(程序)。⑤养殖过程难免出现个别羊只发病及病死现象,病羊隔离治疗专舍及病死畜尸无害化处置场地应设在本场下风口、地势相对较低位置,与生产区保持m以上安全距离,同时应便于隔离、消毒及污物处理等。⑥配套建设粪尿、垫料及病死尸体集中处理设施,污水池、粪尿池、堆粪场、无害化处置场等应建于下风向、地势相对低洼处的偏僻地带,避免养殖有害气体大面积扩散,以及滋生蚊蝇等有害寄生虫,严防病原微生物污染水源及饲草料。

阶段性饲养管理技术

育羔期。关键点是保证初生1-4d羔羊吃足初乳,令其获得有效的基础疫苗免疫抗体(母源抗体)保护和体能保障。初乳(全乳)的营养价值极高,非常利于幼兽消化吸收,对新生羔羊的整齐度、健康度、成活率具有决定性作用。1-20日龄期间,羔羊营养供应以全乳为主,每天至少哺乳4次;21日龄以后可逐渐诱导其采食少量全价精料及鲜嫩牧草等易于消化的饲草料,循序渐进减少哺乳次数、增加多元化饲草料补喂次数(喂量);40-80日龄期间,实行母乳+草料掺搭饲喂,有条件的规模化奶羊场可尽早实行断奶计划以提高母羊综合利用率,力争60-80日龄期间实现完全断奶、投喂全价草料。综上所述,优质羔羊培育技术要点大致总结为:吃足初乳保障成活率;吃饱常乳保证健康度、整齐度;早期调教促进顺利断奶、早期开食和建立健全反刍机能;适量运动及光照(日光浴)增强机体免疫力;早期选优淘劣,组建优势健康群。

育成期。一般将80-日龄期间划分为育成期,此阶段是商品羔羊的培育关键期,羔羊的反刍、消化、免疫等重要机能基本发育健全,环境适应能力大大增强,机体完全适应了对粗纤维性饲草料消化吸收,食物源宜遵循反刍兽以粗纤维性饲料为主的动物福利化需求,全舍饲模式也要遵循“粗”多“精”少的搭配原则,一般粗纤维性饲料(饲草)添加比不少于50%。此阶段羔羊处于生长旺盛期,可不限喂量任其自由采食,以料槽内不剩料为原则,勿令其饥饱不均、暴饮暴食或饮水供应不足,同时要注意针对性补给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

繁育期。一般生长到12-14月龄左右的羊逐渐进入能繁(配育)期,奶山羊的繁殖季较集中于秋季,配育(妊娠)期为d-d,平均为d。此阶段坚持常规饲喂方式即可,尽量满足饲草料多元化需求及适量的运动、光照(日光浴)等动物福利需求。

泌乳期。奶山羊进入繁育期后也就意味着逐渐进入泌乳期,此阶段是乳用山羊的重要生产期,可划分为泌乳期、泌乳盛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和干乳期五个阶段。①泌乳初期。母羊产仔后20d内是泌乳初期和恢复期,其产后体质较为虚弱。鉴于母羊分娩后体能消耗过大及产道恢复不全、运动不足等原因,乳炎、乳结(乳道不通)的发生率较大,要注意主动防范,加强精细化饲养管理以促进母羊产后机体尽快恢复。针对产后发生乳炎、乳结的母羊,及时对乳部采取按摩和热敷,3-4次/d,每次3min左右,直至乳房肿胀消失、乳汁顺畅流出为止。治疗期间只宜投喂适量易于消化的鲜嫩牧草及少量全价精料,不宜投喂难以消化的豆科类饲料,应遵循少食多餐、循序渐进增加喂量原则。产后体耗过大、过度虚弱的母羊建议投喂适量红糖水(红糖用量:g-g/只),24h不间断供应清洁饮水。一般坚持1周左右精细化饲喂管理母羊即可恢复正常。②泌乳盛期。即母羊产后20d左右,其乳腺活动随哺乳刺激日益旺盛,达到产奶成绩最佳期。此阶段母羊体力已经完全恢复,应投喂全价日粮、精心饲养,以利于充分激发泌乳潜力,加快达到泌乳高峰,实现高产稳产目标。高产(产奶)母羊应酌情增加催奶精料,确保饲料营养全价、多样化,且要适口性好。奶山羊的盛产期应当根据体重和产奶量的变化及时调整喂量,同时应注意避免饲料配方及饲喂方式突变造成的不利应激,尽力稳定母羊最高泌乳量的持续期,因为实践中泌乳量一旦下降就很难再恢复到产奶高峰值。③泌乳中期。即奶山羊产后的第~d。此阶段产奶量开始逐渐下降,每月下降值为约6%左右,而产奶消耗的体膘则逐渐恢复、呈上涨趋势。此时应根据营养情况逐渐减少精饲料,精、粗饲料配比宜调整为40:60,注意适量增加运动及光照,确保24h足量供应清洁饮水。④泌乳后期。即产后~d。此阶段产奶量逐渐下降直至绝乳,应逐渐减少精饲料的喂量以防止奶山羊增重过快而影响到整体生产性能(效益)。要注意精饲料的递减调整应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以免导致泌乳量骤降或过早绝乳。⑤干乳期。奶山羊泌乳期接近10个月时产奶量下降明显,要注意及时采取干乳控制措施,这样才有利于母羊尽快恢复体况,以保障母羊体内胎儿发育和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对于增加羔羊初生重也有积极意义。此阶段主要是通过适当减少精料、青绿多汁饲料、饮水及挤奶次数来达到绝乳(干乳)的目的。

常见病防控

环境控制。奶山羊对养殖小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应达到相应的环境控制技术指标:舍温保持18~25℃、相对湿度保持70%~75%为宜;氨气含量≤20g/m3;通风量寒冷季节(秋冬交、冬春交)为30m3/只·h,炎热季(夏季)为~m3/只·h;空气体积保持6~9m3/只为宜,水分蒸发量保持50g/只·h。此外,保障奶山羊有足够的空间领域(所需羊舍占地面积)是防病减病、发挥最佳生产性能的刚需条件,成年高产奶山羊需1-1.5㎡/只、后备母羊需0.8㎡/只、新生羔羊需0.3㎡/只、种公羊需2㎡/只;需配套建设羊舍面积3倍大的运动场;成年脑山羊需占用食槽长度0.4m/只;羊舍内饲喂过道一般保持1.8~2.0m为宜;独立羊舍间距离保持羊舍高度的3~5倍左右以利于通风排湿。所以,要结合上述技术指标科学规划布局羊舍,以求达到防病减病、方便饲养管理的预期效果。

制度化管理。奶山羊养殖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针对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的具体需求不断细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科学严谨的饲养管理制度是奶山羊规模养殖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现代奶山羊养殖场必备的制度大致包括:防疫制度(计划),重在做好制度化、职责华管理,主推程序化防疫管理,严格落实生物安全防控制度;定期驱虫制度(计划),结合当地寄生虫流行特点和规律,制定实施本场驱虫和净化工作;消毒制度(计划),遵循自场消毒制度(计划)严格落实预防性消毒和紧急消毒工作;保健预防程序(计划),奶山羊养殖场重点落实“三炎症(乳炎、子宫炎、生殖及泌尿道炎)”及酸中毒预防控制工作,采用中西医高敏药剂对症控制并严格执行休药期管理规定;禁足、禁入制及无害化管理制,严禁场外无关人员、其他动物、车辆及用具等中间传播媒介随意进入羊场(舍/栏),及时无害处置病死畜尸及相关污染物等,严防各种四季常见传染病(致病原)在自场扩散蔓延。

常见病防控。奶山羊较常见高发的疾病是“三炎症”、瘫痪症(产前后)和曲霉菌素中毒。笔者推荐自场经验方:①乳炎。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热溶后肌注),遵药物使用说明,1剂/d、注2-3d。实践中本方较其他治疗处方显效更快更佳。针对产期母羊发生急性乳房炎,推荐采用高敏剂“复方林可霉素、复方喹诺酮或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治疗,必要时配合乳房灌注抗炎药品,1剂/d、连2-3d,适量减少喂料量和饮水量有利于加快病畜康复。②子宫炎及生殖、泌尿炎。“鱼腥草注射液(0.05ml/kg)+黄芪多糖注射液(0.1ml/kg)+头孢菌素或复方氨苄西林钠(0.1g/kg)”混合肌注,1剂/d、注3d。③瘫痪。发病原因主要是钙磷物质供量不足或配比不当,对症控制措施是针对性拌料添加钙磷制剂,肌注维丁胶性钙注射液2-3剂或内服钙磷镁口服液,必要时(重症)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钙磷镁注射液,同时配合乳房送风疗法。④曲霉菌素中毒。主要是玉米、糠麸、饼粕类等饲精料源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素,母羊采食后容易产生繁殖障碍、泌乳障碍性疾病。妥善保管使用饲草料,水分含量指标应控制在12%以内;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参照国标GB-1《饲料卫生标准》,玉米、杂粕类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50μg/kg,豆粕中黄曲霉毒素≤30μg/kg,奶畜精料补充料中黄曲霉毒素≤10μg/kg。雨季饲草料极易发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现象,所用日粮饲料最好现配现用,一旦受潮发霉、过期变质应果断禁用。

传递正能量

看过我们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千亿奶山羊”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