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患者反复10年的“出汗”后,我很痛心:治病成了“生意”的时候,患者就会血本无归,这是医生两辈子也换不完的债。
现在生活、医疗水平都在提高,治不好的病却越来越多,说中医不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真的是中医不行吗?
行医这么多年,说句实话,不行的从来不是中医,而是中医人人心不古了。
现在很多病治不好,只是因为“利益”在搞鬼。很多年轻医生已经没有老一辈中医人的精神了,望闻问切不再是他们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机器、西药,从对患者兢兢业业、把名利抛到脑后,到对“钱包”兢兢业业,懒省事儿的治病。
医院,口袋里的钱像是流水,蹭蹭往外流,转眼就进了医生的口袋。
我之前遇见过一位患者,动不动就出汗。
他说:这个毛病我都治10年了,吃这么多年药我都快吃成“二两医生”了,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还是稍微干点啥身上都汗津津的,每次吃个饭就像是冲了个澡一样,更别说干其他事情了。
我说:简单说一下你的饮食情况吧。
他笑着说道:我最爱肉,没肉我不吃,还喜欢吃香的喝辣的,啥有味道就吃啥。每次吃到这种辛辣刺激、口味重的心情就会很好。
我又问:除了发汗严重,还有其他问题吗?
他说:我总是口干口苦的,跟别人说话我多多少少都会捂着点儿嘴,每次都很尴尬,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
看诊后,我发现他舌苔白且厚腻、舌根发黄,脉虚而无力。除上述问题外,伴有胸闷气短、上不来气儿,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问题。
辨证后开方:黄芪、车前子、桔梗、当归、陈皮、桑叶。
他看完方,皱着眉头说道:医生,就没有别的药吗?你这方里的大多数药,我都用过,不就是补气的吗,没有用的。
我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结果用药7剂后,出汗的情况就大有好转,口干口苦的的症状减轻。药不更方再用14剂后,出汗的情况消失,身体没有其他不适。后用3剂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患者喜欢吃肥甘厚腻、重口的食物,时间长了,就会伤到脾胃。因为脾胃主受纳和运化,全身的营养都要靠它们消化、传输,过多的肥甘厚腻会给脾胃过大的压力,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引起气虚。
所以患者苔白腻、脉虚无力。因为气虚,水湿运化不利,就会产生所以苔白,舌根黄则说明还有热。脉象虚弱也是因为气息供养不到,经脉就得不到气机的支撑。
那这和出汗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也就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的就是汗液。因为气对津液有固护、统摄、控制的作用,可以防止津液无故流失。当气虚的时候,体表的卫气就没办法固摄腠理汗孔,所以病人的汗就会毫无阻拦地往外冒。
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养胃、补气固气。
方中黄芪是健脾补气的王者,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的作用,再用上陈皮。
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通过肺宣发肃降的功能,条畅全身气机,来调理脾胃。
当归补血活血,和黄芪、桔梗补气、理气用在一起,气血通畅,身体就能恢复正常。
车前子是方中的亮点,利水渗湿的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把脾虚造成的湿浊排出去。
最后用桑叶疏散风热、清燥止汗。
看着年的中医文化被医生抛弃、被患者质疑,我很痛心,年的传承在年外来文化的入侵下,居然溃不成军!